九月初的内江,薄雾轻笼,川南的泥土与稻香交织成湿润的田园气息。四川轻化工大学离退休第十一党支部的老党员们缓步走进范长江纪念馆,抬头望见小青瓦映着天光,像一页页被岁月翻动的稿纸。
范长江生于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十六岁离乡,以笔为枪;二十八岁在抗日烽火中宣誓入党。此后,他让“新华社”的电讯穿越封锁,让《人民日报》的社论成为新中国的晨钟。有人称他为“中国新闻的活水”,他却说:“我只是把人民的呼声写在纸上。”
纪念馆本身也是一页“活历史”——串架镶板、青砖回廊,百年来风雨不动,像一枚盖在川南大地上的朱印。展厅里,斑驳的打字机、发黄的电稿纸、西安事变前夜发出的“红中社”急电,都在低声复述:新闻的纸张很轻,而信仰的分量很重。
参观将尽,老同志们自发在庭院中央肃立。没有横幅,没有话筒,只有风掠过竹影沙沙作响,仿佛当年范长江在窑洞里敲字的声音。支部书记轻声说:“长江同志42岁把生命交给党,我们今天把余热交给学校,交给学生。”众人点头,银发与党徽一同闪亮——像秋阳落在稻浪上,沉默却辽阔。